找到相关内容3366篇,用时19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茶艺·茶道·茶文化

    促使我们观看、嗅闻、品尝与谛听。茶叶在在沸水中飞旋沉浮,随后便变得宁静起来,仿佛一些细小的精灵,在巨大的静寂里向我们言说。茶是大地植物的符号,也是亚细亚痛苦的敌人,它把饮者引回到对自然的沉思,达成阴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3771588.html
  • 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“复兴”内涵

    憨山有何方式能救之。有此因缘,借太监李公到曹西溪进香时,憨山对其建议两点,一是约束采珠船及罢采矿,再令所司以岁额帮助「解进」款项,因而使得山海地方归于宁静。  上文所举皆是憨山由五十一岁到五十六岁之间,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173050.html
  • 宴坐寂不动,大千入毫发-唐人宴坐诗析论

    唐代多为楞伽师系,仍承小乘禅以来九次第定禅法的趺坐形式,以远离法求其净心,因而自然、因园、山水及禅寺所在的幽境,便成为唐代士大夫追求内心宁静的寓所。近人葛兆光《禅宗与中国文化》已注意到这股禅文化影响下的...

    萧丽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2073060.html
  • 自然之心的奇迹——西藏原始苯教大圆满精义

    自然之心的奇迹  西藏原始苯教大圆满精义  丹增旺嘉仁波切 著  目录:  法王嘉瓦仁波切序言  法王隆多丹贝尼玛的信  绪言  1.我的生活与教法经验  2.东巴辛绕米沃切与苯教的历史  3.苯教的教义  4.苯教大圆满  5.如何修行与为什么修行  6.质内(止):平稳地保持宁静  7.雅夏:等持  8.整合  9.kunzhi堃质:万有之基  10.ma玛:母  11.bu布:子  12....

    丹增旺嘉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3973083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工作人员等等。“安宁疗护借着适当的关怀与提供所需的照护,使病患与其家属存在于‘希望’与‘信仰’中,并借加强精神与灵性上的准备,获得宁静而安详的死亡”。《安宁与缓和疗护学——概念与实务》。   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
  • 满眼菩提树 心似满月明——解读马明博“菩提树下”系列作品

    ,清香四溢。真是一段安静柔美的养性之时。  几日闲散淡然,几日烦躁低落,虽不能时时有云淡风清的洒脱,却也收获颇丰。人生的珍贵就在于能面对哭哭笑笑,能平静喜怒哀乐的经历!  二、宁静平心,顿悟禅机  ...

    峻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273383.html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闲适之情表露出来。在小鸭身上,寄托黄庭坚经历连番人生波折后,追求平淡宁静生活的心声,表现禅趣式的意境,表现生命实践的功夫。  烟云杳霭合中稀,雾雨空蒙密更微。园客茧丝抽万绪,蛛蝥网面罩群飞。风光错综天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

    事愈多,失望愈多则忧苦弥甚,渐觉天地万物皆不容于我,最终走上绝路。倘能跳出名利圈子,不卷入滔滔物欲洪流,追求心灵之淡泊宁静,生活重心在内而不在外,则何自杀之有?  民国十一年(1922)2月,王恩洋回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173556.html
  • 隋唐佛教文化

    论文。见面后,砺波护先生请我到京都的寺院里进素斋。京都、奈良的寺庙和庭院,是日本古代艺术的结晶,清幽淡雅,宁静深邃,我每次到日本,都要到这一带求学巡礼,但是,在如此优稚的地方享用最具有日本特色的素斋,...

    [日]砺波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373652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芳春兴,自是禅心无滞境。君看池水湛然时,何曾不受花枝影? 《全唐诗》卷370   禅者既有“芳春兴”,又不滞于“芳春兴”,禅心一似清湛池水,映现着万事万物的影子。但在受影的同时,仍然保持澄明宁静,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